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网络新生活

老有所乐,老有所学,老有所为,老有所练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湖州古代史稿(二十)  

2018-08-16 06:03:37|  分类: 湖州古代史稿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第三节  秦汉湖州的经济和风俗

    一、秦汉湖州的经济

    (一)“地广人稀”的区域特点

秦汉时,湖州的经济还比较落后。湖州地属扬州,当时还是“厥土涂泥,田下下,赋下上错”(1)的贫瘠地区。人口稀少.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23人左右,汉代置县“大率方百里,其民稠则减,稀则旷”(2)。故鄣县辖境大致包括现令安吉县全境、长兴县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广德县全境、郎溪县一部分,相当于现3个县的地域。乌程县更是超过了“百里一县”的标准,乌程境包括今吴兴、南浔两区,德清、长兴两县大部分及江苏省吴江、震泽.荆溪3地之南境·也就是说秦汉时乌程一县相当于现在四、五个县之境,而当时的乌程县还不足万户。(3)。“地广人稀”直到汉末才有所改变,是帝中平二年。

1)《汉书。地理志上》。

2)〈汉书。百官表}

3)同治〈湖州府志》卷六《职官衷}载:汉,严新·乌程长.按秦汉行政建置,郡下设县,万户以上的县设”县令”,不满万户的设”县长”,由“乌程长”可推知当时乌程县人口不足万户.

(185),分故帮县之东境地置原乡县,故郭县之南境地置安吉县,兴平二年(195年).又分乌程西北境跹永县。建安十七年( 212),骆统任乌程相,乌程县民户才首次超逾一万。“地广人稀”严重地制约了湖州地区经济的发展,使湖州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特点。

    (二)秦汉湖州的农业

    和全国一样,今胡州地在汉时,也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。长兴县小浦画溪轿遗址出土汉代铁犁、铁锄、铁舀、铁斧等工具,证明境内在东汉时已用耕牛拉犁犁田,并已使用铁制农具。然而,如当时的一些史籍所载,湖州等江南地区虽在汉代出现了铁制农具,但由于“地广人稀”,铁制农具并未发挥应有的功效,社会生产生活方面,仍然是“火耕水耨,’和“无积聚而多贫”的一种原始落后面貌。

  所谓“火耕承耨”,沈钦韩在《汉书疏证》解释:“火耕者,刈稻了,烧其囊以肥田,然后耜之。稻人者,复以水殄草,而芟夷之。”从中我们看到,所谓火耕,即是将收割后的稻杆烧去,以为肥田之资,然后下种,所渭水耨,即以水淹草以赊之。从沈钦韩的解释中可以得知:汉代的火耕水耨,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不同。刀耕火种是使用木石骨棒工具,砍伐山林,然后放火烧荒,用来耜点种,只顾收获,不问耕耘。而“火耕水耨”式耕种,已把荒原开辟成田地,并有了一定的灌溉系统。与“刀耕火种”相比,它的进步至少有两点:一是由不耕不耨,一任于天,到进行水耨除草,保护禾苗生长;二是开始对天然有机肥料的利用,把早地火耕耕作方式运用到水田,利用稻杆的灰烬和灌水促使杂草腐烂,使之变成肥料。因此“火耕水耨”是一种不需要耕翻土地而直接栽培,并通过灌水来抑制杂草生长的生产方法。这种耕作方法是相当粗放的,但也是与当时“地广人稀”相适应的。因为,当时劳力少,土地多,没有可能也无此必要进行精排细作。用这种方法耕种,产量不高,但广种薄收,花工少,总的产量也尽可维持一家的生活。所以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说江淮以 南“无积聚而多贫,……无冻饿之人,亦无千金之家”,当时的湖州人虽不富裕,但也无饥饿的威胁。同时由于湖州河网密布,水域面积辽阔,有丰富的渔业资源,因此除种水稻外,捕鱼也是湖州人民生活的重要来源,这便是史籍所称的“饭稻羹鱼”。

 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的兴修有着密切的关系。秦王朝统治的时间极短,湖州境内未存治水的记载。汉代在春秋战国兴修水利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多项建设,如西汉初,荆王刘贾在乌程县西部筑荆塘,汉平帝元始二年(2年)吴郡皋伯通在乌程县西北筑“皋塘“,所谓塘,是指两岸堤路夹河的水道,外挡洪涝,中通航船和用来排灌。所以,这些堤塘,实际都是为挡住湖水以宜垦殖之举。

    (三)汉代湖州的手工业

    汉代湖州制镜业和制瓷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。在吴兴区的八里店镇、道场乡、杨家埠镇等地曾出土多枚汉代铜镜,有昭明连弧镜、乳丁禽兽镜、四神规矩镜、鸟兽纹规矩镜,神兽画像镜等。这些铜镜造型优美,花纹精致,在湖州工艺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。

    两汉陶瓷业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。东汉的陶瓷窑址在德清县、长兴县、吴兴区都有发现。如德清县有青山、荷花塘、黄角山、峙山等窑址,长兴县有长岭山窑址、昊兴区有敢山窑址。以上窑址烧制了大量的陶瓷制品,釉色青黄或青色,品种有罐、壶、唇、钵等。这些都证明湖州在东汉时已有了青瓷生产,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青瓷产地之一,它为六朝青瓷的发展奠定T基础。

    (四)秦汉国家政策对湖州经济的影响

  秦始皇统一六国,封建大一统取代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,连绵不绝的战火渐息,社会相对安定。然而,这一时期长江下游包括湖州地区的经济开发并没有因此而加速,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政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限制。秦创建的国家具有高度的集权和专权,不仅高度集中了地主阶级的权力,也高度集中了地方的权力,使地主和地方缺步相对的独立性,从而限制了地主和地方经营农业和其他经济的主动性,抑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。

  西汉王朝建立后,对秦亡汉兴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。汉初的政策,顺应了春秋战国生产关系的变革,时秦王朝的政策作了调整,如相对减轻赋役,调节国家和地主、中央和地方的关系,减少政权对经济的过多干预,史称“无为而治”。汉初的政策,取得显著成效,所谓“文景之治”就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出现的。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形势下,湖州地区的经济出现一线生机,在吴王刘濞统治时期,湖州经济在春秋时期吴越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,取得了为史家所公认的成就。史称:“夫是,自闺阊、春申、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,东有海盐之饶,章山之铜,三江五湖之利,亦江东一都会也。(1)”然而,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,终于因西汉中央政府实行的政策而被腰斩扼杀。

  景帝时,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,景帝采纳了晁错的“削藩”建议,开始削夺王国的一部分土地,划归中央直接管辖,吴楚等七国遂于景帝前元三年(前154年)举兵叛乱。“吴楚七国之乱”镇压下去后,授权主义进一步发展,湖州地区经济沿着春秋战国时期楚、吴、越正常发展的道路被堵塞了,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减慢,与作为政治中心的关中地区的经济差距教逐渐拉大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53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