力荐王永志挂航天之帅
在航天飞机与飞船之争中,钱学森发挥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。
1986年载人飞船工程立项之后,谁来挂帅?
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载人航天工程论证评审组时,组长是任新民,副组长是王大珩和屠善澄,成员有:王希季、庄逢甘、闵桂荣、张履谦、杨嘉墀、童铠、谢光选等院士。
另外,屠善澄曾经担任载人航天工程专家委员会的首席专家。
然而,这些专家、院士们大都已经上了年纪。要实行庞大、艰难的载人航天工程,要由年富力强的人来挂帅。
钱学森举荐了王永志。
钱学森慧眼识英才,善于从年轻一代中发现栋梁之材:在研制导弹的时候他举荐了任新民,在研制人造地球卫星时他举荐了孙家栋,而这一次他说王永志可以担当载人航天工程重任。
由于钱学森的举荐,王永志在1986年担任“863计划”载人航天工程研究组组长。1992年11月15日,中央军委正式任命王永志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。
王永志给钱学森留下深刻印象,是在1964年6月下旬,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“东风-2号号”即将发射的时候。
“东风-2号号”导弹是一枚中近程火箭。当时,地处沙漠的酒泉发射基地的气温骤升,甚至高达40多摄氏度。众所周知,气温上升之后,火箭推进剂的体积就会膨胀,而且气化严重,燃料贮箱内所能容纳的火箭推进剂就会减少,导弹就达不到预定的射程,打不到预定的目标。
怎么办呢?要加大火箭的推力,惟一的办法就是增加火箭推进剂。但是燃料贮箱的体积有限,装不下那么多火箭推进剂。
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,研究对策,虽然专家们谈了不少补救方案,但是都不合适。于是指挥部召开扩大会议,听取意见。32岁的中尉军官王永志也被“扩大”进了会议。
王永志在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。1955年前往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,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。
王永志在会上听到的都是如何增加火箭推进剂的方案,站起来发表截然相反的意见:“我主张应该泄出一些燃料,减少了导弹的重量,才能提高推力,加大射程。我经过计算,要是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千克燃料,这枚火箭就会命中目标。”
王永志的意见,遭到了众人的反对。火箭不能命中目标明明是推进剂不够,怎么可以再往外泄掉推进剂呢?于是,没有人理睬他的不同于众的建议。
王永志知道钱学森正在酒泉基地坐镇指挥,便鼓起勇气敲开了钱学森的门。钱学森到底是高人,他仔细倾听这个小伙子的意见,马上说“有道理”。钱学森马上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,指着王永志对总设计师说:“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,就按他的办!”
“东风-2号”导弹在卸下600千克燃料之后发射,果真提高了射程,命中了目标。
钱学森非常赞赏王永志的“逆向思维”,意识到这个小伙子的才智超群。
在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导弹的时候,钱学森建议:“第二代战略导弹让第二代人挂帅,让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。”
果真,王永志不负钱学森的期望,领导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。
后来,当总装备部领导看望钱学森时,钱学森曾说:“我推荐王永志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没错,此人年轻时就露出头角,他大胆逆向思维,和别人不一样。“
王永志则深情回忆说,每次重大发射,钱学森都亲临现场坐镇,决策重大技术问题。“1966年2月下旬,戈壁滩正是最冷的时候,我在发射场远远地看到钱老走过来,赶忙迎上去,只见他就穿了一件单薄的呢子大衣。他想问我任务准备得怎么样了,可一句话没有说完,就被寒风呛回去了。”
王永志回忆说,钱学森曾经用一个生动的例子,告诉他搞总体设计,一定要有全局观点:
他当时举了个例子,给我印象很深,说有一个朋友问他,夏天房间里太热,把冰箱门打开,房间里是不是能凉爽一些?他回答说,这是不可能的。打开冰箱的门,冰箱门附近可能会有点凉意,但整个房间并不会凉爽下来。因为这样做的结果,增加了电能消耗,电能转变为热能,电能泷耗增加就意味着热能的增加,最终的结果是房间的温度升高。于是,他就跟我们说,搞总体设计,理解和研究问题就要从全局出发,从系统上来考虑这个事情,然后再决策.
王永志还回忆:“饿老经常说:‘如果不创新,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!我们要敢干!’钱老强调的创新,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‘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’。”
1999年,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发射成功之后,作为总设汁师的王水志去看望已经88岁高龄的钱学森,并送给他一个神舟飞船模型。钱学森把这个飞船模型放在了床的正对面一个随时都能看到的地方。
2005年3月29日,已经94岁高龄的钱学森,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。他的谈话重点就是要重视培养创新人才。钱学森指出:
“今天找你们来,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,即人才培养问题,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,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。”
我们一定要“培养会动脑筋,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”,“回国以后,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,但是社会土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,国家才会有大发展。”
“我今年已90多岁了,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,忧虑的就是这一点。”
钱学森一手提拔任新民、孙家栋、王永志这样许许多多的科技创新人才,许许多多“钱学森”,才有了中国“两弹一星”和载人航天的辉煌成就。
钱学森指出,“科技帅才”不仅要在国内某一领域位居前沿,而且要在全球科技领域让人一提到就竖起夫拇指,不仅个人要具备拔尖的学术水平,还要有本事团结一大批人,统领一大批专家攻克重大的科技难关。
一艘艘“神舟”飞船成功飞上太空,中国航天员漫步太空,不仅证明了钱学森推荐王永志挂帅载人航天工程的正确,而且证明了当初饯学森力主走飞船之路的正确。
当年风光一时的航天飞机.由于发生两次机毁人亡的大事故,引发了广泛的质疑。全球历次载人航天失事一共造成22位宇航员丧生,而在美国航天飞机失事中丧生的宇航员就占了14位,其比例之高令人吃惊。
在技术和安全的双重压力下,俄罗斯与欧洲的航天飞机计划都纷纷下马。
在美国,每架航天飞机的设计寿命应足20年,100次发射,但美国的5架投入使用的航天飞机总共才发射了100多次,20年的机体寿命却已超过,每次发射的成本也被证明远远高于设计之初。
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发表演讲,宣布航天飞机在2010年停飞。
2009年9月18日美国航天局宣布,2010年9月航天飞机将进行最后一次飞行,并公布了执行这次飞行的6人名单,之后,美国“航天飞机时代”将正式结束。
这清楚表明,当年钱学森确定中国载人航天应走飞船之路的远见卓识,在重大的决策关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。倘若当时中国走航天飞机之路,不仅成本高,风险大,而且最后还会像美国那样告别航天飞机,重走飞船之路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