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网络新生活

老有所乐,老有所学,老有所为,老有所练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吴兴溇港文化史(三)  

2017-04-04 07:15:28|  分类: 吴兴溇港文化史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前言

   吴兴处太湖南岸,东、西溪之水会聚此,然后入太湖,唐代杨汉公诗云:吴兴城阀水中,画舫青帘处处通。溪上楼楼,清光合作水晶宫。”古代吴人民为开发太边地区,筑圩围田,化淤滩为良田,创造了这一农田水技术,并因地制宜采取横塘、纵的河网布局,形成了水利体系,是分散洪激流,由沿导入太湖,消除洪涝;二是通过横塘纵和斗闸控制,引水灌;三是供横塘水源,以航运输。体系与塘浦圩田辅相成,独具一格的吴兴系统,堪与古代水利工程堰、郑国渠相提并论。

太湖分布在湖南缘.并以大钱港为界,其东均名为,主要承担杭嘉湖平原涝水“趋”;其西则称为港,渲泄东、西苕溪入洪水。经20世纪80年代核实,湖州全境共有74条,其中吴兴区境内39条,长兴县境内35条。1957年,机坊港(小梅港)和大钱港是东、西苕溪主要河道。1957以后,通过东西苕溪分流工程,东苕溪导流工程实施20世纪90年代太湖治理后,长兜港替代大钱港成为苕溪入湖的主河道。经过历年米的整治,吴至今保存完好,吴内现有3l条其中21条直接通太湖。

2003年吴区成立以,我们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全面完成了全区20座水库的保安建设,完24座万方以上山塘的除险加固,有效提高了水库、山塘的安全和防洪、灌溉、供水能2006年以来,面实施清水河道整治工程,完成河道清于957公里,清于土方1400 方,总投资9500万元。堤防900公里,其中建成达标堤防250公里,堤防护岸5l公里。从2012年开始,实施农村机埠标准化建设工程,吴兴人民继承和弘扬历代积累的治水经验和成就,经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治理,陆续完成东、西苕溪分流、导流工程、环湖大堤工程和及水闸修浚工程,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,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。水利工程体系的有效管理运用,有力支撑了经济、社会的持续发展。

元代诗人戴表元诗云:“行遍江南清丽地,人生只含住湖州。”吴兴圩田在太湖南岸孕育了丝绸之府、白米之乡和则赋重地,农桑兴旺,水运发达,并且具有独特的文化、美学价值。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吴兴先民,经历千年风雨,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风浴文化,生生不息,代代相。白横塘纵系统形成后,水利事关国计民生,至北宋时期,吴兴的疏浚和稚管理就引起朝野重视,历代昊兴殳人,学者.不论位居庙章,进是身处乡野,无不亲历考察,潜心研究。北宋宝元印间,胡瑗办“湖学”,经学治事并重,明体达用,设立水利专科“水利斋”。研究漤港水利的古代文献不胜枚举,至今尚存的著述就达五十余种,其中,郑元庆的古代水利百科全书《行水金鉴》,卷帙浩繁,代表吴兴水利研究的学术高度,而凌介禧的水利专著《东南水利略》,形成于清道光年间的治理过程,身体力行,关注民生,堪称经世致用的楷模。

   吴兴文化,不仅只有实用价值,而日体现了古人不屈不挠,实事求是,求索真知的精神,是给人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.此次由吴必区水利局编著的《吴兴文化史》,阐述了太湖流域水利概况和的兴起以及历史作用,价值,忠实记录了历代水利文化、治理的经验和成果,梳理汇集了水利文献资料。此书的出版,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共吴兴区委副书记、区长蔡旭昶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41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