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网络新生活

老有所乐,老有所学,老有所为,老有所练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吴兴溇港文化史(二十六)  

2017-04-27 05:40:33|  分类: 吴兴溇港文化史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第六章  吴兴水利人物

  第一节  吴兴水利人物综述

  一、吴兴,历史名人荟萃之地

  吴兴,天目西来,苕水流长,太湖北依,土肥物阜民丰,“鱼米之乡,丝绸之府“的地域文化,孕育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。唐代文学家顺况《湖州剌史厅壁记〉这样评价:“江表大郡,吴兴为一…其冠簪之盛,汉晋以来敌天下三分之一。”“冠”即做官之人,在文学取士的古代,都是文学之士。宋代文学家苏轼《湖州墨妙亭记〉则说:“吴兴自东晋为善地,号为山水清远……故凡守郡者,率以风流啸咏,投壶饮酒为事“。无数高士闻人、学者贤达都爱来此安身立命、有3组数字可以佐证:一是近代谭正壁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》收录先秦至清末的文学家,吴兴人与2。 8%,其中南北朝至清末占4。 7%:_二是南北朝至清末在《辞海》中立传的吴兴(含寓居)文学家、诗人、词人、小说家、散文家戏曲家有25人,占列传文学家总数的3。 7%,因幕吴兴山水清远、流连忘返,留下众多诗文的文学大家多至近百人;三是20世纪90年代,缪进鸿〈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》曾分析,全国400余座城市自先秦至今的杰出学者、专家(包括文艺家、科学家等)分布,吴兴位居第十。以上足见,这是一块人才辈出人物荟萃之地。

    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,今吴兴史前文化属良渚文化,即如湖州城南钱山漾遗址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期,距今4700多年。先民在这里生产活动,繁衍生息。正如以后的文献所记载,太湖之畔”陂塘四达,水潦易消”,即《周礼》所谓:“川泽之土,植物宜膏;原隰之土,植物宜丛。”这些,在太湖南岸这块土地上兼而有之。所以,前人在评价太湖之滨农桑之盛都冠以“地理既擅,人功尤备”。“地理既擅”四字高度概括了太湖南广大流域的优越性。东、西苕溪自天目山而下,苕苕迂回,纵横辗转,流经整个湖州地区,散作无数溪港湖漾,最后齐齐北上,由里塘州与北塘河横贯,再通过港归入太湖。这块地方因此地肥水美,孕育了悠久深厚的千古文明。

从佛教寺的历史和分布看,弁山法华寺(又名白雀寺).始建于南朗梁代。东林大乘寺(祗园寺),始建于南朝齐永明三年( 485)。而在吴兴楼港区,唐代和五代时吴越国时建有众多寺院,如骥村静居院、胡漤布金寺、伍浦楼兴福院,新浦楼永宁院、乔楼观音院、轧村看经院(法忍寺)、上林广济院、义皋善庆院等,据清同治《晟舍镇志〉卷一《庙宇》:“古慧明寺,在谨二三圩,宋元嘉时僧法瑶开山。厥后住院持者,梁天临时慧集、唐大历时道祥、贞元时维宽。宋建中靖国时,慈觉增修。元末毁。明宣布德六年,僧南轩重建,始易今名……”最早数晟舍慧明寺,始建于南朝宋代元嘉年间(425-453).即后来的利济寺。这些寺院的兴建,说明吴兴楼港区及周边人烟早已稠密。相应,溇港水利设施早已适合人居住和繁衍生息。

明洪武钱福《重筑湖堤记》说:“水利害者,北要于河,南要于太湖。”就因为水泽国的地域特征,为适应在这块土地上生息,历代涌现众多修治太洲楼港的水利专家,包括关心民生的地方绅士、地方官和历代吴兴先民。我们翻开史册,呈现在眼前的治水专家们,一个个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鲜活的形象。最著名于世的水利专家数明代鸟程人潘季驯。潘季驯先后工部尚书、兵部尚书、刑部尚书.一生4次主持冶河,前后历27年.著《两河经略》、《河防一览》等治河专著。而对于吴兴及长兴楼港的治理与管理,著名人物数东晋时吴兴太守殷康、唐代湖州刺史于顿、南宋湖州知州事王回,明代湖州知府伍余福等和清代邑绅郑元庆、凌介禧.吴云、徐有珂等。

二、历代吴兴水事与治水人

三国时吴永安午间( 258-263),吴景帝孙休下令,发民3000人往乌程城北3里筑青塘,自迎禧门外至长城(今雉城镇),长数十里,阻遏太湖之水,以卫民田。

东晋咸和年间( 326- 334),扬州都督郗鉴在乌程城内开漕渎(今城西入水至苕梁桥)、官渎,接西苕溪之水通晋水。东晋永和年间( 348-356).吴兴太守殷康开荻塘,城东门至平望,长125里,溉田千余顷,后吴兴太守沈嘉重修获塘。太和年间( 366-370),吴兴太守谢安在乌程开城西官塘,沟通西苕溪和荻塘以分洪,人获其利,号谢公塘。

南朝宋大明七年(463),武康人沈攸之任吴兴郡太守,集民数万,在乌程东境筑吴兴塘(今双林塘),溉田2000余顷。齐时太守李安民开泾(楼港)、泄水入太湖,为六朝州六大水利工程之一,具自灌溉和交通双重作用。梁天监二至十六年间(503-517),柳恽二度为吴兴太守,在任11年,重浚青塘(后百姓改称柳塘)。

五代时,吴越国王钱谬在太湖南岸设置撩浅军治理太湖及楼港水利。宋朱长亠《吴郡图经续记》、清吴任臣《十国春秋》及府、县志记载:“置官都水营田使,以主水事、募兵卒为部,号曰‘撩浅军’,亦谓之‘.撩清’,命以太湖旁置撩清卒四部,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,治湖筑堤”,使太湖水一路下吴淞,一路自急水港下淀山湖入海。湖畔居民“遇早则运水种田,涝则引水出田,立法甚备”。此措施历是吴越国始终,至纳士归军,使太湖南岸塘浦圩田体系基本完善。

唐开元十一年至贞元八年( 723-792) 70年间,3次修获塘。其中,贞元八年,湖州刺史于颇发民工大规模修筑,民怀其德,以“荻”、“崎”同音,又称获塘。

北宋时.范仲淹总结太湖治理三条经验,即修旧、浚河、置闸。东、西苕溪水系,荆溪水系和太湖潜港多有浚修。志裁宋代有4次较大规模治理。北宋天禧中(lOl7-1021),疏五湖,导太湖入海。明嘉靖徐献忠《吴兴掌故集》记载,宝元年间(825-826),“安定先生(胡瑗)在湖学特设水利一斋,以教士人”。嘉祜四年(1059),湖州置开江兵士,并开百渎。第二年又大筑田塍,使位位相接,以御风涛。元丰年间(1078-1085),知州事苏轼在湖州城南筑堤,民称“苏堤”。

南宋隆兴二年( 1164)始,开围田、浚港渎。乾道至绍熙二年(1165-1191)20多年中4次普遍浚疏太湖楼港。其中,乾道年间(约1169前后),鸟程县主簿高子润发民疏浚32漤达太湖,恢复了东晋和南朝楼港旧迹,从而通畅水势,减轻水患。南宋淳熙十五年( 1188),湖州知州事赵思奏言湖州濒太湖,以堤为限,又列21浦楼引水。造斗门用以蓄泄,据旱涝随时开闭。次年,由浙西提举詹体仁发起开湖置斗门(闸门),绍熙二年(1191).湖州知州事王回又发起修浚太湖楼港,并修改乌程境27楼港名。

元元统年中(1333-1335),鸟程县丞宋文懿率民修城西青塘。    

明初,设大钱巡检司署专管太湖港港。洪武十年( 1377).乌程县主簿王福沿太湖浚三十六楼,并设楼制,每楼配役夫10人守御,每年拨1000户开挖淤泥。永乐九年(1411)置水利官,立塘长管理水利,前后8次疏浚太湖港港。明代天顺七年(1463),湖州知府伍余福上《三吴水利论》说:“按诸港界鸟程、长兴之间,歧而视之鸟程三十有九,长兴三十有四,总而论之计七十有三。”新中国建立后经勘察也为73条,其中吴兴39条,成化十年至嘉靖四十二年( 1474-1563) 90年中,先后数次疏浚太湖漤港。弘治七年(1494),知府郑宏自乌程至宜兴界多次修筑滨湖石堤。弘治二十四年( 1511),疏浚市河,明万历十六至十七年( 1588-1589)乌程知县杨应聘又花了两年时问,组织民众整修崖塘,万历三十六年( 1608),湖州知府陈幼学以青石筑荻塘堤岸“尤资坚固”,塘岸面貌大为改观,为水利建设一壮举。

清康熙十年至光绪元年( 1671-1875),浚治漤港13次。其中,康熙四十六年(1707),除浚诸楼,将北宋时所建斗门除大钱、小梅通舟外,余每潢港各建小闸l座,共64座,随时启闭,以备旱潦。其时,湖州知府为奉天(今陕西乾县)人王以巽。清雍正六年(1728)湖州知府唐绍祖重修颇塘。嘉庆( 1796)后,水利建设少,但重视太湖漤港浚治和管理。同治三年( 1864),苏州知府吴云辞官,居太湖钱漤。时地方水利长期不修,太湖诸楼港严重于塞。吴云上书太仆钟佩贤,钟督促江浙地方官开挖太湖淡港。同治十年(1871)冬,乡贤(中举后拒科举)徐有婀与候补知府史书青、绅士钮福共同督浚三十六楼,至光绪元年( 1875)完工,当年大水,湖州灾情独轻,受朝廷褒奖,封中书科中书衔,工毕,徐有珂撰《重浚三十六楼碑》立于陈溇。

民国十二--十七年( 1923-1928),大修过一次帧塘。系南浔富商庞菜臣提议,全用石不如兼用水泥黏且固,石不必远求,近可取诸升山。众议赞同,遂成立塘工董事会,塘岸砌石用水泥嵌缝,使水利工程“泥石交融,固粘不解”。塘岸部用水泥压栏石,使塘岸坚固、塘路整齐。修筑中,塘岸两边广大农民和众多工程技术人员作出重大贡献。工程共化银83。3万元,大部分由浔湖商界和群众资助,其中南浔庞氏先后捐助9万余元。为褒扬此举,民国十八年( 1929)在今日旧馆建损塘碑亭。

民国时期,小面积疏浚澧港7次,收效甚微。至解放前夕。大多楼港淤塞,偻闸倾圮,闸板散失,基本不起作用。民国二十七年( 1948),吴兴县党部秘书冯千乘著《兴修浙西水利管见》,提出五项措施:拆毁阻塞工事,疏浚河流港汊;疏浚太湖搂港,兴修各楼水闸,赶修安长斗堤,加强运河塘工;专责兴修海塘,设计利用沙田;清除河面萍草,以利交通卫生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5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